把所有心理测试软件的优点功能拼凑在一起,有点不可思议!
把几家心理测试软件功能的特点,拼凑在一起,整合出来的参数要求。这样的项目,我们是不参与的,因为它不仅可笑,……
山东某地的一软件公司找来,商谈某招标参数的适应性满足,评估后回复他们:这种项目,我们不掺和,做不了。
这是因为,他们提供的心理测试软件功能要求,是不同品牌的心理测试软件,拼凑出来的。
这种拼凑,是要求各品牌软件的优特色功能,放置在一起,而忽略了彼此有可能根本就不兼容,是很可笑的。当然,拒绝掉,也有我们自己的考虑:
李守龙心理测试软件是难以直接满足的,做我们能做的项目,省心省力,何必自我找麻烦?
如果要做适应性开发,还不如做重新开发;而重新开发一套与我们当下心理测试软件并不怎么搭界的所谓“AI心理测试软件”,不符合我们的定位不说,还要更耗费时间与精力,开发费用也高。估计委托方也承受不了开发费用——很有可能,他们这个项目整体的预算都填不满。
假设预算与工期都不是问题,这种拼凑起来的功能要求,开发过程一定会不断更改需求的——这才是技术方Zui恼怒的地方。
Zui后,我们当下有自己正在推进的心理测试软件开发任务,手头上的任务都在加班加点推进,这种挂在空中的项目,能不能落地八字都没一撇,沟通起来完全就是浪费时间,要拒绝掉。
写到此,想起去年湖北某医护系统的项目。终端用户邀标试用了几家心理测试软件后,Zui后发布了一项招标参数。实践证明,没有一家心理测试软件能满足,甚至Zui后不得不废标。为何?
跟昨天这位伙计的项目很相似,终端用户光看到不同心理测试软件的功能优点与特色,没看到其优点所依托的架构与生态。对此,除了从底层做架构、重新开发之外,任何一家公司的心理测试软件不可能完全满足。
而重新开发一套心理测试软件,工期、费用放在那里;而整个项目的供货价也几十万,仅够支付项目启动初始费用。纯粹是虾子拉鸡蛋——瞎扯淡。
这两个项目,在本质上是一致的,那就是由非专业人员提出需求,只看到不同软件的优点,没有考虑软件优点其实是依托不同生态与逻辑的。可以说,这种拼凑的技术参数,如果不从底层搭架子重新开发,想在短时间内来找一个软件去修改适应,凑合过去,不仅是可笑的,简直是瞎胡闹。